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易英:批评与当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05 13:46:30 | 文章来源: 当代美术家

但是我们的很多批评不是这样。目前批评的失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判断,对于艺术没有判断,把市场上走红的作品大肆吹捧。市场上走红的东西不等于有艺术的价值,好比一个藏家,尽管他家财万贯,但不等于他有很好的趣味,尤其对当代艺术来说,不仅是一个视觉判断的问题,还需要很多知识和各方面的条件,才能对一件艺术作品作出判断。很多收藏家是按照自己的趣味来收藏,这种趣味实际上是很低级的,所谓写实画派的东西很受收藏的欢迎,精细的描绘,色情的暗示,附庸风雅的古典,一直是市场的主流,主要原因都在于它们迎合了收藏的趣味。另一种情况是对权力的迎合,尽管这样的批评没什么价值,但对于收藏却很有作用,某某画家位居高官,于是有批评家出来说他是20世纪的最后一座高峰,收藏家趋之若鹜;到21世纪,他退休了,官位没了,这座高峰也不见了。

官场的权钱交易现象在艺术界比比皆是,关键是批评家也在中间穿针引线、推波助澜。还有一种就是对于没有成名的艺术家的批评。没有成名的艺术家他们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在命运的迎头痛击下头破血流,但仍不回头”,那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创造的精神,他们可能被市场接受,也可能不被市场接受,这样的艺术家在西方很多,中国也有,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理想,当然其中也不乏有理想但实践跟不上的。另一种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初登门槛的艺术家不是想着自己怎么画,而是想着别人怎么画,尤其是盯着那些成名的艺术家。年轻人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但模仿的动机却大有不同。有些人的模仿是为了最终超越或摆脱模仿的对象,有些人则是为了在市场上挤进一个摊位。

批评是研究问题,批评与当评委、做策划不是一回事。在当代批评里面为什么很多批评家失语?或者说完全陷入了策划的误区呢?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批评家的素养跟不上。素养的缺乏表现在对艺术的把握和对知识的把握。比如说对艺术的把握:当代艺术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是传统的艺术也图像化景观化了,原来的技巧都成为复制的技巧,都不是原创性的技巧。架上已不是原来的架上,不是面对自然的身心的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对自然的复制再来进行第二次复制,这种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实这是艺术语言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更新,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画家非常小心地把它隐藏起来,一个画家要画一个人体或是非常写实的肖像,实际上他是找了一堆美女,在宾馆里面养几天,拍出各个角度,然后再根据照片进行“复制”。这样的作品明明是复制的复制,但是我们的批评家不注意这个,不谈这个,不了解这个,或者有意地隐藏起来,还把它当成一种原创性的艺术来谈。

第二个是当代艺术由于复制性,使艺术的技巧降低到很低的程度,一个三流画家和一个一流画家(我说的一流画家是指画院的专职画家或是学院的教授),实际上他们在技术上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当代艺术在很多人的眼睛里,因为技术的淡化、弱化或者说消解,实际上也是形式主义的消解,题材的问题就凸现出来,这在年轻画家里面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些题材就出现了非常复杂的现象,有一些是我们能够直接判断的,直接可以看得出来作品和社会的对应性的联系;还有一些是非常隐晦的,比如说他个人的一种状况,他对于人的性意识、人的命运,以及他对社会的判断。

这些问题会非常隐晦地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批评家对此都要有所把握;西方一些批评家对于种族、性别、性取向、移民、群体生存,包括国际形势,这些在西方的艺术批评里都能看到,但在我们的批评中很少见。不是我们的艺术没有反映,而是我们的很多批评家不懂这些东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美术批评谁失语?
· 批评家看作品也会“误读”
· 艺术批评的语言
· 反思美术批评市场化
· 在新领域确立批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