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堕落的读图时代
关于思想性,希腊哲学、老庄孔孟、伦理道德、马恩列斯,皆是,但并不局限于这些。时事政治是思想,和平环保也是思想,艺术理论是思想,批评方法仍是思想。艺术家以思想性见长的不少,例如后现代以来的观念艺术家。
美国有一位与里希特相近的观念主义具象画家——马克·坦西(Mark Tansey,1948年生)。美国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以及权威的《艺术新闻》月刊,曾将马克·坦西评为20世纪在世的十大艺术家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马克·坦西就被介绍到中国,国内的一些著名具象写实画家,甚至到纽约去拜访他,去参观他的画室。但是,尽管同是具象画家、同是观念主义画家、同是当今西方的著名画家、同是艺术市场上的佼佼者,为什么马克·坦西在中国几无影响,而里希特却模仿者众?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中国读图时代的文化语境。里希特是一个图式制造者,他的图像易于理解和仿造,易于抽象出图式。虽然他有思想,但在他的绘画中,制造图像的技法远比图像所负载的思想更抢眼,至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来说是这样。马克·坦西正好相反,他不是一个图式制造者,从他绘制的图像中,难以抽象出图式。他绘制图像的目的,是为了负载思想,也就是他反思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思想。马克·坦西的艺术特点是,如果看画者不了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理论,便看不懂他的画,便无法洞悉他的具象绘画为什么是观念的。有人以为马克·坦西的绘画,是理论的插图,具有反讽性。的确,马克·坦西原本就是给报纸杂志作插图的画家,但后来他超越了简单的插图,而以对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质疑、以对公认观点的挑战而获得了思想的独立,终成具有思想性观念艺术大家。中国的艺术批评家们和理论家们,应该看得懂马克·坦西,但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尤其是那些只想制造图像而不愿读书不愿思考的艺术家们,却不一定看得懂。实际上,在图像转向后的读图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已经不愿再用脑子去思考,不愿费力解读马克·坦西那样的图像,他们只愿意去看那些不需要费心解读的简单易懂的图像,如像少儿看图识字。
接受过严格写实训练的画家中,有些人心不灵手很巧,里希特适合他们不用心只用手的绘画方式,而马克·坦西却使他们无所适从。商业时代的画家们没有必要动脑子,他们在机械的流水线上只需按照模式来操作图像的批量生产。采用短平快原则来制造图像的艺术家,当然会去模仿简单易学的里希特,而绝不会去钻研学究气浓厚的马克·坦西。换言之,具有理论素养和思想性的马克·坦西,在商业社会中,绝不会引起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兴趣,而被片面理解、片面接受的里希特,则必然走红于放弃思想、注重图像复制的今日中国美术界。
虽然里希特与马克·坦西都是具象绘画,都是观念主义,而且几乎是在同时被介绍到中国,但前者以外在的视觉图像及其制作技术来吸引眼球,满足了国人一百多年来看重技术的务实愿望,使我们的画家们可以不用脑子,可以片面理解、片面接受,因而成为拿来主义的对象。这样说来,里希特的模仿者们一点儿也不当代,他们只是写实主义的变相延续;相反,马克·坦西以内在的哲学思辨为主,虽从事具象绘画,但他超越了外在的视觉图像,他的图像所负载的理论和思想,使那些不用脑子的艺术家们感到困惑、感到难以理解,更难模仿。也就是说,马克·坦西是无法拿来的,若要学习他,就必须研究艺术哲学、艺术史和批评理论,并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的艺术创造,这当中没有批量生产的可能性。显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聪明的中国艺术家是绝不会去做的。
要而言之,里希特的图像,容易让模仿者从中摸索出图式,有利于批量生产,而马克·坦西的图像,却因理论和思想观念而几乎没有图式可言,使人无从模仿。这样,对于图像转向之后和读图时代的中国文盲式艺术家们而言,片面模仿里希特便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懂马克·坦西也是历史的必然。
面对上述这一切,我们当然不必杞人忧天。只不过,当图像沦为图式,当艺术家们只能依赖图式去批量生产没有思想的图像,当艺术创造变成工业技术而失去了个体思想和原创性的时候,我不得不说,我们的文化堕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