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年展与目前中国其他延续举办的双年展、三年展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投资方是民营资本,即是由民营企业家出资筹办。这种方式或许可以避免官方与体制所带来的审查等种种限制。作为第二届成都双年展的策划人之一,我最初的想法是使“中国的当代艺术粘商业的财气,商业粘艺术的才气”。这也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在现实操作层面上流行的方式。尽管我也深知这样的策划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矛盾及妥协。理想的状况应该是一种双赢的策略,我对此充满着带有乌托邦式的“天堂”想象,因为我以为所谓的独立策展,其实并不是不能和主流结合的异物,如果策划的好,它可以在矛盾和妥协中转化为一种智性的策略,也能够探讨和实践出一种具有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策划的可行性方式,抑或还能够进入主流接受洗礼与检验,策划出主流之中更另类的展览。
因此,在讨论这次展览主题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艺术领域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并不是任何社会都必然伴随的现象,而仅仅是工业文明产生以来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它是社会都市化的产物,是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和制作者;它还具有一种与政治权力斗争或思想论争相对立的感性愉悦性;它不是神圣的而是日常的。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在对生活方式的梦想终于获得经济支撑的今天,中国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逐渐与国际接轨亦趋文雅而人文。所以,大众文化的兴起不是一个脆弱经济基础和封闭国度上的上层建筑,它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趋势下出现的一种现象与结果。一定时段的文化应是一个容纳多层面并彼此形成复杂关系的结合体,而在这种文化结合体中,大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定位置,扮演属于它自己的角色,体现出积极与消极、激励与沉溺、提升与堕落等多重复杂功能。
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不仅在经济上给大众带来了更多的实际利益和发展空间,而且在精神上为其带来了更多的自信心和创造空间,此间所形成的以感官享受、现实利益和初级关怀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无论对于国家的以群体、客体、秩序为要义的观念体系,还是对知识分子以个体、主体、自由为旨归的价值标准都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在客观上实现了中国城市社会观念体系的多元化;在结构上有利于中国现阶段的稳定。大众文化体现了人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权利,它在文化领域内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局面,给大众提供了选择的条件。
城市文化的样式一开始就与乡村文化不同。乡村生活中的人更经常地直接与大自然接触,感受它的静谧、宽广和深沉,因此他们的文明氛围是缓和滞重的,习惯于用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感受自然的奥秘。又因为知识积累的艰难和信息传递的闭塞,他们格外的重视经验积累性的文化传统,自觉或无奈地复制与模拟上一代的文化。而在城市文化中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人们接触的是一个人工制造的社会,与自然的交接十分有限,频繁的人际交往、信息的推陈出新、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多样化是城市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而多样化优势的趋时与超时成为城市市民的一种心理机制,惟恐落伍于城市文化运行的步伐。这一点似乎在成都的地域文化中显现得更为明显。这个以城市消费为主导的西南重镇,其城市消费文化具有人本化、知识化、休闲化、生态化,符号化的特征。舒适、方便、快捷、闲暇、娱乐、健康、审美、体验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也在成都的消费方式中得以体现;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同时,追求丰富情感、完善人格的自我发展和审美享受,休闲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识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以创建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活方式,这是需求等级提高的理性表现;符号消费的出现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更注重物质需要和实用性的消费习惯,使更具精神性生活和消费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花钱买感觉的体验消费、感性消费正在兴起。
同时,以虚拟技术和虚拟图像为代表的当代高科技,为图像文化成为时代艺术的主流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或者说这种虚拟技术所产生的图像艺术在审美领域引起了如下的可能变革和形成的特征。由于虚拟技术不仅可以把现实而且可以把非现实对象化、直观化,这就模糊了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别,打破了两者之的严格界限。直接导致了艺术与生活距离的缩小甚至消失,使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这一美学追求得以实现。形成了新的观看方式和审美的心境。电子媒介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已不同于机械时代和印刷时代那种线性的思维方式,图像艺术的每一个画面都具有整体性和直观性,它是空间性的存在,注重的是瞬间的体验。而且,虚拟图像的出现改变了原本与摹本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对艺术的膜拜与崇敬感的消失,艺术成为人们随意浏览的对象,展示性与消费性成为它自身存在的主要根据。在审美的具体活动中表现为:在转瞬即是的图像面前,不在是以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来观看、欣赏,而是由浏览取代静观,直觉取代沉思,在审美理想上追求视觉的冲击力,对心灵的震撼力。这种审美是现代人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与观念在艺术领域的典型体现。虚拟技术为观者的审美能动性提供了技术保证,在双向互动性的过程中进行审美体验。因为依托网路技术的虚拟图像艺术能够营造一种具有亲历性的审美空间。换言之,接受者不再是一个外在的旁观者,而是一个身临其境的参与者,从而调动了整个情节的发展。在这种亲历性的虚拟的视觉化空间中,人们可以摆脱在现实生活中的固定角色的束缚与限制,可以是对诸种可能生活的直观、体验与可感,甚至是未来生活、理想生活的想象性预演,而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