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中西花卉绘画比较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1-18 10:58:25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西方艺术的变化多端是人所共知的,但实际上西方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从未改变,因此,应该说西方艺术不断变化的只是其形式和风格。从写实主义到抽象主义,西方艺术的面目千变万化,但其内在精神却始终如一。就静物画而言,写实主义作品可以将一朵花的形与色刻画得逼肖自然,栩栩如生,以至能招蜂引蝶。

  印象派画家从现代光学研究成果中得知,颜色是光的产物,没有光就没有颜色。物体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吸收光线性能的不同造成的。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线混合而成,不同的花吸收不同的光线因而其色彩也就不同。在印象派画家那里,画花其实是在画阳光。

  对于后印象派画家、也就是“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来说,一朵花的颜色是红是黄是无关紧要的,他要画的是花的内在结构。在立体主义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的花与自然中的花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因为画家把一朵花的前后左右上下正反各个面一起展现在一个平面上,那是一朵花的四维空间图像。抽象绘画并不描绘客观物体的外在形貌,而致力于揭示物体的内在本质。

  荷兰画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是一个从写实主义变为抽象主义的现代艺术大师,他的绘画完整地展现了各种物象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从写实的《开花的苹果树》到简化的《红树》和《灰树》,再到完全抽象的《红黄蓝构图》,一棵苹果树的“外衣”被一层一层地剥掉了,剩下的只是它的“纯粹真实”,即一种由水平线、垂直线、三种色彩(红黄蓝)和三种非色彩(黑白灰)组成的,既符合苹果树又适用于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西方静物绘画从写实到抽象,实际上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演变过程,它是西方人对自然的认识上的深化。在我看来,写实主义与抽象主义都是理性主义的产物,二者的区别只是牛顿的古典物理学与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的区别。

  在西方还有一位以画花闻名的女画家,她就是美国人乔治亚·奥克菲(Georgia O’Keeffe, 1887—1986)。这位画家的花卉作品带给人们一种新异和奇妙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她总是把一朵自然中极小的花放大到充满整幅画面,花朵又总是开放的,而且是对着人开放。画家喜欢画鸢尾花和百合花,而且总是把花朵的构造描绘得细致入微,恰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植物学家告诉我们,花朵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但是奥克菲的花卉画并不是植物学著作的插图,它们是画家表达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那么,那些放大了的花朵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含意呢?有评论家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指出那些鸢尾花的细部构造影射了女人的性器官,那些花朵是女性潜在的自炫意识的显现,尽管这一看法遭到画家本人的否定,但却得到了观众普遍的认同。

  随着1839年摄影术的发明,花卉也与世界上万事万物一起进入了摄影家的镜头。除了能比绘画更逼真的再现花卉的形色(特别是彩色摄影)之外,摄影家也将寓意注入到自己拍摄的花卉中。美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马普勒索尔普(Robert Mapplethorpe, 1946—1989)用特写镜头拍摄的“马蹄莲”和“罂粟花”彩色摄影作品,明显带有性的暗示。同样的题材和寓意也出现在日本当代摄影家荒木经帷的作品中。

  常言说“滴水藏海”,通过一朵花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对自然对世界的不同认识。中西文化的不同来自观念的不同,正是这“一念之差”带来了人的生命状态和物质文明的巨大差异。即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差异,彼此之间要想改变都不是那么容易,更何况有人根本就拒绝改变,因为中西双方都认为自己看到了自然、宇宙和生命的本质。

   上一页   1   2   3   4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星空间——韦嘉个展
· [专稿] 张弓油画作品
· [专稿] 东方岩彩作品展
· [专稿]小堡驿站艺术中心:捻转补泄4
· [专稿] 蓝调巴洛克——曾科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