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谢水先生给我们带来了很精彩的艺术分享,您经常在国外的美术馆、画廊走动,那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美术馆、画廊与国外情况的对比。近几年国内美术馆的展览很多,从今年开始博物馆也开始免费开放,对于这些现象您有何看法?
水天中: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因为美术馆这个形式应该说也是外来的,虽然中国的美术历史很悠久,外国人也承认“中国人是一个擅长于绘画的民族”,但是美术馆这个形式确实是外来的。让公众观看绘画作品是历来就有的,吴道子在长安寺庙里画壁画,观者如堵,看他这一笔怎么画,下一笔怎么画,大家在下面欢呼。宋代经常有一些文士、贵胄,在春秋佳日往往把他的藏画挂起来,邀朋友来看。但是古藏画大多还是自己看,皇家收藏是整个社会收藏的最大部分,但那只是为皇帝个人而收藏,如“乾隆御览”之类。公共的美术馆是没有的。
主持人: 就是说艺术以前都是在上流社会或者文人雅士之间流传得比较多?
水天中:对,美术馆进入中国是20世纪初期,当时有很多人提出建立中国的美术博物馆的建议,他们都是从海外回来,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国家的公共美术馆,面向公众的。划时代的一个事情就是在北京故宫,以原来清宫的收藏为基础建立了故宫博物院,这是民国时期,建立了故宫博物院,设立了完整的管理和咨询机构。门票当时想起来很贵,现在想起来很便宜,这是我们国家美术馆历史划时代的一页。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各地新建美术馆如雨后春笋,不但是国家的美术馆越来越大,每个地方、每个省都有美术馆,大的市有市的美术馆,私人有私人的美术馆。但是从目前来看,我们在美术馆建设方面存在着一种很大的、很重要的误区:重硬件建设,而轻日常运作;重美术馆的外壳而轻视了收藏和展示。
主持人: 也就是说美术馆虽然建得很豪华,但是馆藏的作品不够?
水天中: 有很多美术馆实际上是没有藏品的美术馆,他可能挂着很大的牌子,但是藏品甚至没有。而没有藏品的美术馆就像没有水的游泳池一样。
主持人: 我们知道欧洲的美术馆有很长的历史,一个镇馆之宝可能是几百年以前的作品。而我们的美术馆首先建立的年份就很短。
水天中: 对,这是历史的局限,特别是我们在20年代开始建立美术馆,接着马上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我们的内战等等,没有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而对现在来说,美术馆又有另外一个误区或者说是局限,就是重展览而轻陈列,展览就是我不断地办外面来的展览,比如画家办个展,或者流动的展览,许多大型美术馆都是一个星期换一个展览,一年下来一个美术馆可以办成百上千的展览!这在国外是绝对不可思议的,不管国外多大的美术馆也不可能一年内办几百个展览。美术馆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就是藏品陈列,就是把你收藏的作品按照艺术史的序列固定地布置起来。不但你的美术馆里面有哪些作品别人知道,而且哪一个作品在什么地方都是不宜轻易变动的。
主持人: 就是说每一幅画的位置都是固定的,比如法国的罗浮宫……
水天中: 对,比如《蒙娜丽莎》,大家知道在什么地方,你顺着牌子就到那里了。有时候馆际交流,比如印象派展览到中国美术馆来了,必然把奥赛美术馆的画哪些取下来。但他们会在取下作品的地方挂一个标牌,标明这是莫奈的什么画,这个画现在正在北京美术馆展览。
主持人: 也就是说美术馆的陈列意识很强。
水天中: 这一点不要说在中国的民间美术馆了,包括主要美术馆大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最近我在网络上看到正在酝酿制定国家博物馆的条例,征求大家的意见。我觉得这里面就应该明确美术馆作为博物馆(条例中已经把美术馆划到博物馆里面),应该有符合、体现美术馆宗旨的基本陈列。比如中国美术馆收藏和陈列就是近现代中国美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那就应该对近现代的中国美术有固定的陈列。除了固定陈列之外可以办一些专题展览,比如我既有丰富的清末民初到当代的作品,就可以策划相关的专题绘画展览,展品也是馆内的藏品,但是我专门把这个东西调出来做一个展览。专题的展览可以变换,但是专题展览不能影响和干扰固定陈列。
至于外来的画展,比如现在有某个画家要到中国美术馆办展览,把原来的陈列腾开,那是不允许的。国内很多著名画家曾经在国外办过展览,比如吴冠中到大英博物馆办展览,比如像法籍华裔画家朱德群、赵无极在法国办展览,虽然是在正规的美术馆办的,但是不可能占用固定陈列的地方,而是专门有一个相对来说较小的、不是主要的空间专门做这一类的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