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当代艺术比电视更需要“收视率”?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17 10:17:27 | 文章来源: 艺周刊

“范跑跑”符合当代艺术作品判断标准?

范跑跑在接受大众媒体采访时承认,“这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非要让我拿件作品出来,我就想到用这种方式,也算是我8月在北京展览的一次预演吧。”

我们来分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容易得出这样一种情境:是你学术主持要让我做作品,我范跑跑不知道自己还能成为艺术家。也许是碍于人情问题,也许是范跑跑不相信非得是艺术家才有能力完成作品,于是他选择参与双年展自己创作一个艺术品。于是他从最初的犹豫,到最后一再表示有信心完成好自己的参展作品。他还表示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会从自己最擅长的题材下手,采取行为艺术的方式展现对教育的反思和批判”。至此,我们不再有理由怀疑可爱的“范跑跑”同志当艺术家的资格。

一件符合策展人或批评家趣味的当代艺术作品大致上需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一,作品最好具有不可控制性,范跑跑连地震时学生都不管先开跑,这样的人在现场当然符合这个艺术的不稳定性参数;二,颠覆性,这点是“范跑跑”强项,通过一篇《那一刻地动山摇》博文主动暴光自己在地震时的逃跑行为,这种行为足够震撼;三,互动性,通过博客方式成名的“范跑跑”人们首先记住他的是公众人物的身份,紧接着想起的才是他现在的艺术家身份,而且他用了行为艺术的形式,更是少不了互动性;四,轻松的和好玩的,成为“范跑跑”都没有被人打倒,那么做一个艺术家岂不是小菜一碟吗,他的身份决定了他成为艺术家没有来自艺术圈内部的所谓压力,或者只不过是还人家人情;五,“范跑跑”现象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符合策展人的策划理念,“杜绝各种流行形式的观念艺术和符号化的作品”。从这五点条件上看,“范跑跑”非常符合策展人的要求,他没有理由不受到邀请。

当代艺术越来越像新闻化产品?

选择“范跑跑”很容易改变了问题的方向(当然这是需要也存在风险),也从一开始就成为争论的焦点。一方面,网络上出现种种质疑邀请“范跑跑”参展的声音,认为这是新闻噱头,而不是艺术本身,并呼吁艺术策展人应该反思这种“拼凑”式的展览,否则成为一场“闹剧”。

另一方面,“范跑跑”折射出多棱的精神现实是策展人看重的,这也与总是有违常态的当代艺术形成某种内在的呼应,成为对现实的有力表达,因此成为受邀艺术家成为当代艺术的前提。这一层面其实不难解读,但是请出这样一个超常规的公众人物,可能就要被人扯上“哗众取宠”,艺术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表达形式,是不是可以不至于如此接近现实?这是人们首先要发问的。

从范跑跑现象“升级”到范跑跑作品,这是当代艺术的目前越来越常用的手段也最受人质疑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把现实直接搬到特定的展示空间,就可成为“当代艺术”,那么这类作品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也连带出谁又是艺术家,谁又不是艺术家这样不是问题的问题?

但是当代艺术的性质可能就要特征明显,制造焦点,取消常态价值判断,非标准和类型化,并给人强烈感觉,甚至可能还会出现极端手段。在不接受与接受之间,在非经验,矛盾,甚至冲突之间,艺术制造了新闻,还是新闻成就了艺术,两者的边界就被抹平了。798双年展国际部分策展人马克认为,“最成功的策展人往往致力于视觉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改变您对艺术、地点及时间的思考方式”。这也代表了近期国际大型艺术展览策展人的最新观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话语权旁落,中国当代艺术的“命门”
· 呐喊·无音--写给当代艺术的思想者秦冲
· 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多元化叙事方式
· “停滞”还是“前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研究
· 谁的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的上下文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