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当代艺术比电视更需要“收视率”?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17 10:17:27 | 文章来源: 艺周刊

不难联想到艾未未带上分属各行各业的1001人跑到卡塞尔完成一个巨型的艺术作品,而引来的争议与关注等等,这类艺术作品制造出来的新闻效应远远都超出艺术领域。也难怪有人总结出来一条炮制“当代艺术”的通用潜规则:策划好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预留出媒体的红包费,请一些媒体和写手来炒作,当代艺术就可出炉了。也不难理解有人极端的说法,当代艺术是新闻化产品的一种,可能从某个角度上道出了“真谛”。

这也涉及到令公众存疑的问题:当代艺术关于艺术史书写是不是一种“恶习”,艺术史研究者往往容易陷入媒体的报道记录,而不是根据现场的丰富性来记录当代艺术,这样也给艺术家留下空子,也给艺术史书写者提供偷懒的机会。

艺术家选择现实题材问题:从被动到主动

这个时代的艺术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新闻。于是艺术家通常会就近“取渴”提炼表现的题材。比如20年前的艺术家集体策略式选择的毛符号,天安门,政治波谱,火药等东方元素,再到现在集中聚焦社会热点的问题,诸如恐怖事件、海难、鸟巢、CCTV大裤叉、矿难、汶川地震、超女、钉子户等等。任何一次公众的热点事件,都可能为转化为当代艺术的形成,艺术家需要表达社会,需要表达现实,而且需要有力的表达和批判,于是这些公众聚焦的题材成为艺术家们最直接的创作素材。

这里面有个现象值得注意,艺术家对现实的把握从过去的被动到现在的主动,说明了中国的当代艺术确实已经发生了语境的变化。但是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界对这种变化讨论并不多,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

新闻化倾向十足的当代艺术,本身就是话题。这点近似于娱乐圈,一有新片要发布,就一定要制造各种噱头抓人眼球。艺术圈尤其在双年展、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也越来越需要制造话题。很令公众匪夷所思在艺术圈看来又是预料中的作品也屡屡“出炉”,此类作品共同特征是,近段时间形成社会焦点的事件或人物,把它们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被置换到艺术的背景下,于是就形成展览上极具争议的“作品”,一般都涉及到此前公众关注的话题。这类诸如除了范跑跑之外,还有钉子户,以前的超级女声纪念碑、王小波裸体雕塑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话语权旁落,中国当代艺术的“命门”
· 呐喊·无音--写给当代艺术的思想者秦冲
· 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多元化叙事方式
· “停滞”还是“前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研究
· 谁的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的上下文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