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书法的日常境遇与书法的时代挑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6-02 16:25:05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论文提要:

  在全球化、电子化的今天,书法的外部环境有了非常微妙的变化,我们应当在充分认识这种来自社会基层的复杂变化的同时,尽力参与指导社会的书法环境向逐步完善的方向发展。

  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影响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上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其内在蕴蓄的艺术能量并没有被很好的发掘出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手写文化;书法的日常环境;书界弊病;书法与现当代艺术;书法的价值重估

  这个题目看似很大,但实际主要是讲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讲书法(包括书写和文字)在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种种现象和变化,以及笔者由此产生的一些看法;另一个问题则是通过对中国书法的现实遭遇和理论阐述来探讨其应面对的当代艺术发展的积极贡献和时代挑战。这两个问题似乎是并列的,但也未必。为行文方便,故分上、下两篇。

  上 篇

  粗粗看来,传统中国书法艺术和我们今日中国社会,特别是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似乎渐行渐远,彼此的联系没有近代以前那么紧密直接了。但倘若我们细细加以考量,其实并不尽然。笔者不揣冒昧,试图从几个看似零碎的方面一窥书法在当代社会中的真实面貌和作用。鄙陋和失当之处,敬祈诸位方家鉴谅。

  1 书写文化的失落

  最近,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美文》杂志9月下半月刊中手写题词,被发现把“风华正茂”的“茂”字下半部“戊”写成了“戍”。网上为此议论纷纷。(9月19日《成都商报》)

  接着,《美文》杂志主编贾平凹出面声明:书法和书写是有区别的,在书法中,多一笔少一笔很正常,因此铁凝没有写错字。(9月21日,《青年报》)于是,舆论一片嘘声,认为写错字无伤大雅,辩解却是帮了倒忙。(9月26日,《东方早报》)

  回顾近代以来,20世纪初叶开始,日常书写的毛笔逐渐为钢笔代替。百年不到,20世纪末叶开始钢笔书写逐渐被电脑输入(又称植字)代替。今天的人们,尤其是以上班族为主的新新人类们已经越来越不会手写文字了,除了签名和偶尔填填表格,绝大多数的文字工作已经被电子化时代的各种汉字输入“机器”所代替。大家写文章用电脑代替,写书信用电子邮件或者手机短信代替,纸笔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似乎越来越远。最近有报道称,调查现今的大学生有90%以上不写书信。而相当年我们在80年代读大学时,手写书信还是极其普遍的事情,今天仿佛已经成为一桩希罕的事情了。

  手写和电脑植字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书写”感受,从生理学和大脑心理学上说,“书写”过程中牵动的大脑神经反应也是完全不同的,其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前者是真正的书写,后者其实是个人在人-机关系中进行的一种格式化的操作和转译过程,抹杀了书写过程中特有的个性化痕迹和情绪表露,连书写的错误都无法个性地表现和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实际功用也贬低为一个机器,而且是一个为了实现目的而迁就对方(电脑),从属于对方的“机器”,完全是被动的。大家应该非常清楚,电脑是机器,你必须按照为电脑设定的程序或步骤进行操作,机器才有反应,才能达到你的目的和功用。但如果你自说自画,随心所欲,机器才不会理你。例如,几乎所有用过电脑写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辛辛苦苦写了一大段文字进去,不小心没有储存,碰到电脑死机或者停电,你的辛苦就白费了。所以,机器就是机器,毫无人性可言,电脑书写在方便快捷,传输复制迅速的同时,从私密性、个人化以及可观赏性等方面来看失去了许多乐趣。

  但以纸笔为媒介的手写体验则完全不同,只要会写字,你完全可以随意涂抹,甚至断断续续,在边上角落画些图画之类什么的,一如我们在学堂课本上乱涂乱画一般,这样书写的手稿私密、唯一、富有个性,别有一番乐趣。从而使其具备成为艺术作品唯一性的前提要素。

  最近,有高福生发表文章说,曾几何时,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而E时代的到来,电脑打字的书写方式,已悄悄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文字的习惯。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对电脑等数码多媒体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救助”。在某人才招聘会上,一些应聘大学生的电子简历装帧精美,电脑编排功夫非同一般,但他们的汉字书写简直没法看,甚至有人连填表书写“聘任”的聘字都要抬头看招聘现场的大标语。作者据此提出,有必要将汉字作为一种“国粹”来进行保护,让每一个公民对这种民族文化敬畏有加,消除人们,特别是大学生“提笔忘字”的难堪。

  记得张炜在《纸与笔的温情》一文中,曾经以作家特有的敏感详细道出自身手写文化的留恋。并由此进一步察觉出汉字书写的诗意性根源:

  我们都知道,中国汉语使用一种象形文字,那么写字就等于是对物体形状的一次次描摹。

  当然了,文字进入记录功能愈久,这种描摹的意识就会大大减弱以至于没有。但它的确是有这

  种功能的,它在人的意识中潜得再深,也还是有的。它也许藏到了人的意识的最深处,藏到了

  潜意识之中。所以说,从本质上来看,写字是很诗意的一种事情。所以中国有书法艺术,而其

  他国家的拼音文字就难以做成这一艺术。(《读书》,2002年4期)

  因此,在今日全球化高科技时代,电脑产品的普及,手写文化在逐渐失落的同时,使我们有机会能够重新审视纸笔时代手写文化的诸种价值及其现实潜在的危机,从而对探讨手稿、书法作品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崭新的文化语意不无启迪。

  2 书法和都市店招

  都市里的人们,每天出门看到花花绿绿最多的,其实不是图片,而是各种各样的文字标牌:路名牌,门牌,汽车站牌,商店广场以及林林总总楼堂馆所的名称牌,还有广告牌、指示牌……等等。因而在我们生活的日常环境里,传统书法的影子触目皆是,可谓无处不在,甚至有些熟视无睹。但如若仔细考察也有许多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先看市场商店的市招,旧社会店招书法是一种专门的书法现象,往往由高手或名人题写,并精心制作,意在同行和比邻中夺目可认,可以说招牌在当年是最基本的平面广告样式,演变到今天就是所谓企业商家的CI标志系列的一部分,当然要精心设计和制作,各有特色。

  以前银行的招牌都是书法体的,如中国人民银行(系一内部职员所书),中国银行(郭沫若书),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现中国建设银行,周恩来题字),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等。犹记得90年代初,上海城市信用社改制变成上海城市合作银行,当时请上海的周光霁先生题写,不久改名上海银行而废止。好象1995年先后各家银行随着商业化的股份制改造后,许多银行都把原来的手写书法标志变为印刷体标志,好象这就是国际化、商业化的第一步。目前只有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没有改变风格。而中国农业银行和新起的中国民生银行则折衷采用了权且称之为“美术书法体”的店招标志,前者使用的新魏碑体,后者使用的是“刘炳森体”。从企业CI设计的效果来看,这两家银行标志的文字设计部分均不够专业,效果不够理想。

  印象中,目前大陆除了个别规模比较小的地方性的商业银行还使用书法店招作为标志外(如江苏银行、渤海银行?),绝大多数为了国际化的需要一律改为印刷体的标志了。倒是港台以及东南亚的许多银行仍然沿用个性特出的书法作为自己的店招标志,如香港恒生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等等,另外许多海外银行或金融机构到中国大陆设立分支机构也“入乡随俗”,大胆用中国书法作为它们银行的中文标志,仅就笔者所见即有曼谷银行、大韩国民银行、道琼斯等。

  同样,夜晚走在香港街头,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有个性的书法店招在霓虹灯的闪烁下扑面而来。反观内地,如今走在上海的南京路,似乎只有老字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店家用传统书法店招,如雷允上、童涵春中药铺,五芳斋、洪长兴饭店,邵万生、冠生园食品店,朵云轩书画文具社等。其他机构则一律用印刷体或者经过设计的美术广告体代替。

  大概宾馆讲究个性,好的书法店招往往能使彼此相得益彰,因此许多老字号酒店以及星级宾馆则仍然保持使用富有个性的书法店招,如北京饭店、建国饭店、昆仑饭店等,其中也 包括国际连锁的著名酒店,如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和锦沧文华大酒店,书法出自已故画家朱屺瞻手笔,但却处理得非常妥帖协调,颇能突出高级酒店在国际性背后的个性化服务气质。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月亮河“六一”儿童节特别活动
· [专稿] 首届“值得买”艺术荟
· [专稿] 身体·想象·生存空间
· [专稿]“宇宙”展览
· [专稿]尽我所能,重建希望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