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从木匠到巨匠:解读不平凡的齐白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18 14:18:04 | 文章来源: 中国台湾网

前些天,有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电话里听得出他非常兴奋,他说给我邮箱发了一幅白石老人画的《河蚌图》,让我帮着看一下,如果对,他就准备买下来。河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蛤蜊。我打开邮箱看了,确实是白石老人的真迹,画得也很精彩。随后,我就给这朋友回了个电话,我问他:“您收了多少张齐白石的画?”他说:“这是我准备收的第一幅。”我说:“你运气不错呀,第一次上手,就遇到了这么偏的东西。”他听出我话中有话,就问:“这画不好吗?”我说:“这画确实不错,可是这些年我所看到的白石老人画的《河蚌图》没有超过三件,有两幅还是在画册上看到的,在民间流传的也许仅此一件。如果你已经收藏了十件、二十件齐白石的画,再添这么一件稀有题材当然不错,可你刚买一件齐白石的画,就选了个偏门,将来你要出手的时候,就有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没有其他参照物,大家看不懂这张画,所以我建议你不如买一张齐白石的代表性题材,花卉、鱼虾、草虫都可以。‘物以稀为贵’这个火候一定要掌握好。最好选择画家代表性的题材同时又构思奇特新颖的,尽量不要选画家很少画的题材,很冷门的东西。”这位朋友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放弃了。

大家都知道白石老人创作能力极强,取材百无禁忌,只要是能触发他情感的东西都拿来入画,比如,他画几乎所有的蔬菜,画月饼、咸鸭蛋、柴爬、蒲扇、板凳、油灯、算盘、草鞋,甚至还画苍蝇、蚊子、老鼠、蜘蛛、屎壳郎……这些内容,对于别的画家来说也许一辈子都不画,属于非常偏的内容,但对白石老人而言,他却得心应手,恰恰是他的代表性题材。反过来,有些其他画家常画的东西白石老人却很少涉及,比如“马”,许多画家都愿意画,徐悲鸿大师就以画马扬名,是他最有代表性的题材,但白石老人却画得非常少,连草稿都加上也就三五张。

前几天,在拍卖会上有一张齐白石画的《马》,我看到后,就给荣宝斋的一位老先生打电话,接着,又给故宫书画部的一位专家打电话,想听听他们的意见,结果,两位专家意见完全一致:这类生冷的题材尽量别碰。

还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1994年春天,那时我们国家刚开始艺术品拍卖,大家还觉得很新鲜,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有一张齐白石1933年画的《松鹰图》,这幅画尺幅很大,66cm×364cm,将近22平方尺,当时有位买家准备了600万想买这幅画,结果,只花了176万就买下了,捡了个大便宜。那是什么原因使这幅画的价钱没拍上去呢?原因就是:这幅画上白石老人画的鹰两个翅膀是张开的。因为大家平时见到的白石老人画的鹰翅膀从来没张开过,都是收着翅膀立在松枝上的,所以,见到这样很特殊的一张,许多人都认为是假画,不敢买,这就影响了它的价格。据说买家拿回去后心里也犯嘀咕,专门去请教与白石先生有深交的大鉴定家启功先生,问白石老人画没画过张着翅膀的鹰。启功先生笑呵呵地说:白石老人画过张着翅膀的鹰。解放前曾有人请白石老人画张着翅膀的鹰,结果只付了一半的钱,白石老人就给画了幅张开一个翅膀的鹰。通过这事说明:有些特殊的东西,您拿出来之后,大家看着眼生,不大敢上手,也就容易影响它的价值。因为有些朋友对收藏感兴趣,我以上就顺便讲讲收藏的体会,下面,我们再回到齐白石做木匠。

1882年,20岁的阿芝经朋友介绍,拜了纸扎匠出身的湘潭画像第一名手萧芗陔为师。萧芗陔对阿芝很器重,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他,同时,又介绍他与另一位画像名手文少可认识。自从结识了萧、文二位,阿芝画人像按他自己的话说“算是摸着门了”。

齐白石从15岁到26岁,做了十多年的木匠,他做木匠纯属巧合。因为齐满木匠到家里给奶奶拜年,父亲猛然想起,齐白石才学做了木匠。如果来拜年的是一位弹棉花的,说不定齐白石也就跟着去学弹棉花了。齐白石学做木匠的动机也很简单,就是想将来能有口饭吃,谁也没想到齐白石选择的这一职业却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都有哪些影响呢?

第一,齐白石长年走街串巷,雕花刻木,使他对民间文化的题材和形式都非常了解,浸染其中,久而久之,他便对民间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有了深层的感悟。正是因为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给齐白石打下了深厚的底蕴,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才呈现出根深叶茂之势。

第二,在这十多年里入百家门,吃百家饭,这使原本就出身于柴门的齐白石更加了解了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知道了最下层民众的热爱和喜好,这一点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绘画风格。大家可以比较一下:看看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张大千画的是什么,再看看身为清室贵胄、出生在恭王府中的溥儒画的是什么,齐白石与他们完全不同。

第三,在长年的劳作中锤炼了齐白石的造型、构图,以及对材质把握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他长期操刀游刃木间,练就了手、腕、臂的功力,使之后来的书法绘画及篆刻深受其益。耍斧子动刀的手拿起了笔,力量可想而知。前几天,傅抱石大师的女儿傅益瑶从日本回国,我们在一起吃饭时,她说起了父亲给她讲过的白石老人的事。傅抱石先生也喜欢刻印章,他曾当面看过白石老人制印。据傅抱石先生讲,因为白石老人长年做木匠,他的右胳膊比左胳膊明显粗很多,力量特别大。白石老人喜欢收藏印章,有“三百石印富翁”之说,但他自己用的章料却都很差,都是很粗糙的石料,一般人没法刻。白石老人刻印时手上力量很大,常常是一刀下去,呼呼带风,石渣子乱蹦,形成了非常自然斑驳的痕迹,特别生动。别人在边上都看得傻了眼,佩服得了不得,回去也试,但手上没那么大劲儿,根本出不来这种效果。白石老人有位弟子,晚年在画坛上也很有名气,当时,他就想了个办法,手上没那么大力量,就用锤子砸着刻刀刻,结果全然没有了白石老人的韵味。所以讲,白石老人做木匠留下的优势,其他画家无人能比。

到了26岁,阿芝的木匠生活即将结束了。他开始收拾起斧锯钻凿,拿起画笔,向乡间文人和画师方向转变。那么,齐白石的这种转变是如何开始的?在他的转变过程中都有谁给了他巨大的帮助,请看下一章。

在2007年北京的一场秋季拍卖会上,有一幅齐白石的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这幅作品就是齐白石1894年32岁时画的《龙山七子图》。这幅画尺幅很大,有15平方尺。这幅作品是齐白石的早期山水画,在画法上还显得比较稚拙。但由于齐白石早期山水画作品传世较少,所以,也比较珍贵。另外,这幅画还记录了齐白石青年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成立龙山诗社时,诗社全体成员在五龙山选址的情景,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所以这幅作品一出现就受到了藏家的关注,最终被一位藏家以196万元收入囊中。因为毕竟是齐白石早期的作品,价格和齐白石晚年的山水画作品没法相提并论。

在《龙山七子图》这幅画的题识上,记载了龙山诗社七位青年人的名字,这七个人除了齐白石以外,其余六位都是湖南湘潭一带大户人家的少爷。齐白石身为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木匠,和这些上层社会的少爷玩在一起,这在当时阶级分明的社会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呢?这些人又对齐白石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我们说,齐白石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他一生勤奋,从不让光阴虚度;比如他矢志不渝,从不见异思迁;再比如他的长寿,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齐白石像徐悲鸿、任伯年那样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他也就不可能成为艺术大师,也就没人知道齐白石了。在近代画坛上,天津有位大画家陈少梅,45岁就去世了,已是功成名就,齐白石45岁干什么呢?默默无闻。所以说,长寿对齐白石来说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但在齐白石成功的诸多因素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贵人相助”。

“贵人相助”贯穿了齐白石一生,特别是他27岁以后,在他成长的最关键的阶段,有许多大人物给予了齐白石巨大的帮助,栽培他,提携他,这些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又为何心甘情愿地去帮助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一一讲解。

1889年,阿芝27岁。

这年冬天,阿芝在离星斗塘四十里地的赖家垅做雕花活,晚上就住在主顾家里。他像平时在家一样,点上松油灯,画上几幅画。赖家的人看到阿芝画的花鸟画惊奇地说:“芝师傅不是光会画神像功对,花鸟也画得很生动啊。”这话很快就传开了。于是,就有人拿着鞋帮,让阿芝在上面画上花样拿回去绣。又有人说:“请寿三爷画个帐檐,等上一年半载,还没画出来,我们把竹布取回来,就请芝师傅画吧。”这个寿三爷,阿芝以前就听人提到过,只因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也就没在意。

转眼过了年,阿芝仍在赖家垅做活儿。一天,他正在雕花,赖家的人来叫他,说:“寿三爷来了,要见见你!”阿芝心想:“寿三爷要见我有什么事呢?”

见到寿三爷,阿芝按照规矩叫了一声:“三相公。”寿三爷客气地对阿芝说:“我常到你们杏子坞去,常听你的邻居夸你聪明,又用功。今天我也看了你的画,很可以造就。”接着又问了阿芝一些问题,阿芝一一回答。最后,寿三爷问:“愿不愿意再读读书,学学画?”阿芝说:“读书学画,我是很愿意,只是家里穷,书也读不起,画也学不起。”没等说完,寿三爷打断说:“那怕什么?你要有志气,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卖画养家。你要是愿意,等活儿做完了,就来我家谈谈。”

这位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他为人慷慨旷达,人品高洁,喜交游,富收藏,不仅能写汉隶,还长于工笔花鸟草虫,诗词也做得清丽。寿三爷的书房“藕花吟馆”,也是名流云集的地方。当地的文人雅士们常常聚在藕花吟馆诵诗作画,可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阿芝在赖家垅完工后,回家跟父母说了一声,然后就按照先前的约定,到韶塘来找寿三爷。正巧,这天是藕花吟馆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见阿芝来了,很高兴,留他与朋友们一起吃午饭,还把阿芝引见给了家中的教师湘潭名士陈少蕃。

吃饭的时候,寿三爷跟阿芝说:“你如果愿意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不过,你父母知道不知道?”阿芝说:“父母让我听三相公的,可是家里穷……”话还没说完,寿三爷就打断了阿芝的话,说:“我不是跟你说过吗,你就卖画养家,你的画,可以卖钱,别担心!”阿芝说:“只怕我岁数大了,来不及了。”寿三爷又说:“你是读过《三字经》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今年正好二十七,何不学学苏老泉呢?”陈老夫子也在一旁说:“你如果愿意读书,我不收你的学费。”

同席的人都说:“读书拜陈老夫子,学画拜寿三爷,拜了这两位老师,还怕不能成名!”

吃过午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接着又拜了胡、陈二位。阿芝就算正式拜师了。

刚才说到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是什么意思呢?苏老泉,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爸爸、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洵,老泉是他的号。苏洵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同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四川眉山三苏祠有一副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说的就是苏家父子在文坛上创造的辉煌。

苏老泉,年轻时无所事事,不愿读书,直到27岁才开始发愤苦读,经过十多年,终于学业大成,千古留名,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在这儿,胡沁园是用《三字经》中苏老泉的故事来激励阿芝。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