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从木匠到巨匠:解读不平凡的齐白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18 14:18:04 | 文章来源: 中国台湾网

上一章我们讲到,1919年春天,57岁的齐白石孤身一人来到北京,这是他的第三次进京,与他前两次来不同,这次他是来定居的。

此时的北京正处在一个古今转换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正把古老的中国推向现代。西画的传入,美育的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倡导,“美术革命”的发起,使传统的中国美术遭遇到了空前的冲击。

齐白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到北京的。

到北京后,齐白石仍住到了法源寺内。他在“荣宝斋南纸店”又把润格挂了出去,生意像上次来北京一样依旧很冷清。

在齐白石脚跟还未站稳,对自己住的胡同还没认清的时候,这年的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从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游行示威开始,到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这场运动发展成了持续两个月的席卷全国的罢工、罢课、罢市风潮。

齐白石对政治素不关心,但这场由现代知识分子为发端开始的爱国运动,对这位刚从湖南乡下来的画家还是触动不小,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与过去已是迥然不同。

转眼快到中秋节了,妻子春君来到北京,她带来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给齐白石聘的副室胡宝珠。胡宝珠原来是齐白石一个好朋友家的丫环,有一天,这位好朋友看上了齐白石画的一幅画,非常喜欢,就把画要了去,随后就送给齐白石一个丫环做为回报,送的这个丫环就是胡宝珠。

因为齐白石孤身一人来到北京,身边需要有个人照顾,所以在得到胡宝珠之后,妻子陈春君提议将胡宝珠纳为副室,齐白石当然同意。就这样,在齐白石到北京不久,妻子就带着胡宝珠也来到北京,给齐白石送了来。川妹子胡宝珠这年18岁,齐白石57岁。齐白石特意在陶然亭附近龙泉寺租了几间房,迎接新人的到来。从这儿以后,齐白石有了湖南和北京两个家。

后来,胡宝珠陪伴白石老人二十五年,对齐白石饮食起居,殷勤服侍,无微不至,成为齐白石晚年艺术创作最有力的支持者。胡宝珠为齐白石生下四男三女,平均三年生育一个孩子,1944年因病离去,年仅43岁,可以说她为齐白石奉献了青春和生命。

1919年冬天,齐白石陪妻子陈春君回了湖南老家。

在老家过了年,1920年2月,齐白石带着三子良琨、长孙秉灵一同回到北京。

因为交通不便,齐白石在龙泉寺没住多久,就搬到了宣武门内的石灯庵居住。他连搬三次,住过的三处住所都是庙产,齐白石自称与佛有缘。

在石灯庵,也没住长,因为这里鸡犬不宁,一家人又搬到了象坊桥观音寺内。可没想到,观音寺佛号钟声更加嘈杂,齐白石一家住了不到一个月,只好又迁到了西四三道栅栏6号。这通折腾,可见齐白石最初“北漂”生活的不容易。

自从在琉璃厂挂出润格后,齐白石卖画刻印的生意一直也不好,他作的画是近于八大山人冷逸风格的,所以除了陈师曾等少数几个人外,其他能看懂齐白石画的人实在很少。齐白石也知道自己的画不易卖出去,就把价格定得很低,一幅扇面仅是银币两元,比其他画家的价格便宜一半。可尽管如此,也是知音难觅。齐白石在题画菊的诗中写道:“香清色正好幽姿,种向深山孰得知。”他又在一幅山水画上题道:“未工拈箸先拈笔,画到如今不值钱。”他还在《花果册》上题道:“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意思是说:我的画像八大山人的风格,在北京不值钱。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齐白石的画卖不出去呢?

我们来看看齐白石这一时期的作品:

《秋梨细腰蜂》,作于1919年,这幅画无论从笔法、风格上都与八大极为接近。

我们再来看作于1920年的《菊鸟图》,这幅画是齐白石应陈师曾之邀为当时的一次赈灾活动而作的。在这幅画上齐白石题了两首七绝,诗是这样的:“好鸟离巢总苦辛,张弓稀处小栖身。知机却也三缄口,闭目天涯正断人。”“老萍对菊愧银须,不会求官斗米无。此画京华人不要,先生三代是农夫。”两首诗真实地反映了齐白石卖画受冷时的心情,他把自己比做一只离巢的好鸟,寄人篱下艰难求生,同时他也写道“此画京华人不要”,是因为自己的农民出身。

因为农民出身而卖不出去画,我认为这是齐白石为自己找的一个借口,给自己下的一个台阶。确实,齐白石因为自己的出身和生活习惯受到过别人的嘲笑,但这与京城人不买他的画并没有多少直接关系。大家想一想,十年之后,齐白石红遍京城,洛阳纸贵,一纸难求,他不依旧还是农民出身吗?所以,我们说画卖不出去,问题还是在画上。这一点,我想齐白石自己也应该是心知肚明。

我们接着看齐白石的画:作于1920年的《牡丹小鸟》,画上一只小鸟孤独地立在悬崖之上,崖下两只墨牡丹弱不禁风,又细又长。特别要命的是这只鸟典型的八大画法,缩着脖,闭着眼,无精打采。可以说整幅画面冷冷清清,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

这样一幅画,若是出自八大之手,则另当别论,可这是齐白石画的,此时的齐白石怎么能和八大相提并论呢?他不过就是一个刚从湖南乡下来北京混的“北漂”画家。可想而知,这样的一幅画是不会有人掏钱把它买回去挂在自己的厅堂之上的。

我们再看看齐白石同样作于1920年的《墨荷》。画面上一花一叶,三两新枝,一团黑墨。试问:假如时光倒退八十多年,那时的我们会掏钱买这幅画吗?

我们再看《紫藤螃蟹》和《墨梅》,这两幅也都作于1920年。

通过上面看到的齐白石作于1920年的这几幅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变法之初,齐白石沿袭的是八大冷逸疏朗、笔墨极简的画风,格调虽高,但迎合者甚少,这时期他的作品与普通百姓传统的审美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有着大智慧的齐白石不仅看到了问题所在,而且还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决定要变,而且要大变。他在为友人作的画上记道:

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这里提到的黄瘿瓢就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

黄慎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他在写意人物方面创造出了将草书入画的独特风格,同时,黄慎还是一位全才的艺术家,他的诗文、书法、绘画并称三绝。他的绘画创作在雍正年间扬名于世,在当时已是很高的价格。通过齐白石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黄慎的画对齐白石触动很大,他下定决心,要动真格的了。

齐白石的变法不是脑门一热突然想变就变的,而是在当时特定的时期,由内外双重因素共同促成的。他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首先在主观上已经有了要变的愿望;再加上五四运动以后新思潮对美术界的影响及陈师曾在身边多次劝说,特别是画卖不出去,没有生活来源的残酷现实,更逼迫齐白石这个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必须脱胎换骨,闯出一条新路。否则的话,别说发展,恐怕连全家人吃饭都会成问题。

变法,齐白石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类似八大的画风,他要摆脱“形似”,创造出“超然之趣”。改变自己固有的画风不易,确定朝哪个方向发展则更难。这时,齐白石听从了陈师曾的建议,他把目标瞄向了画坛上一位极有影响的大画家吴昌硕。

吴昌硕,1844年生,1927年去世,浙江孝丰人。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是“后海派”的代表人物,他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并称为“清末海派四杰”。由于他书法、篆刻的功力深厚,并把书法、篆刻的行笔及章法体势融入到了绘画之中,所以他的绘画形成了独特的富有金石气息的大写意画风。作品气势雄浑,酣畅淋漓,直抒胸襟。吴昌硕是中国画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他的艺术影响了几代人,像我们已经知道的陈师曾、齐白石,还有大家熟悉的近现代中国画坛最具实力的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无不得益于吴昌硕。

吴昌硕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大弟子许麟庐先生曾经讲过一段吴昌硕的事,他说:“吴昌硕50岁以后,才在绘画上有了名气,他40多岁时学书法而不精于绘画。他第一次拜大画家任伯年学画时,任伯年说:‘把你写的字拿来我看看。’任伯年一看吴昌硕写的字十分惊奇,激动地说:‘不得了,你的字功力这么好,如果学画,日后一定会超过我。’”果然,如任伯年先生所说,吴昌硕后来位列海派之首。画到极处便是写,写到极处便是画,书画同源。吴昌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书法。

前面我们讲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使中国的传统美术受到了空前冲击,中国画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中心的画家群体,一大批传统派画家的绘画风格渐趋独立。吴昌硕就是这一批画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发扬了海派的革新精神,成为了当时画坛上的标志性人物。

齐白石对吴昌硕原本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写过这样的一首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青藤即是明代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开山鼻祖徐渭—徐文长,雪个是朱耷—八大山人,老缶就是吴昌硕。对这三个人崇拜到什么程度,才能心甘情愿地做他们的“走狗”呢?不可想象!所以,我们说齐白石在变法时一下子就选择了向吴昌硕靠拢是顺理成章的事。

选定好目标,齐白石开始变法了。这一变就用去了十年时间!

八大和吴昌硕,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再简单说说徐渭。

说到徐渭,很多人把他与荷兰的大画家梵高(1853—1890)联系在一起。这二位出生时间整整相差了332年,之所以被大家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两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患有精神病,且艺术成就极高。梵高被公认为是西方印象派绘画的头号大师,而徐渭则被认为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开山鼻祖。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出生百日丧父,10岁时生母被逐出家门,成年后家道中衰,徐渭的人生之路可以说是异常坎坷。他天资聪颖,但在功名上却一生不得志,考试屡次不中。徐渭37岁时入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掌文书。他42岁时,奸臣严嵩倒台,胡宗宪作为同党被捕,在狱中自杀。徐渭因害怕受到牵连,精神失常,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令人悚然,但都没有死。后因狂病发作杀死妻子入狱,度过了七年牢狱生活。出狱后,徐渭已经53岁,这时的他才算真正抛开仕途,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徐渭的晚年更是放浪不羁,贫困潦倒。

徐渭生性狂放、性格恣肆,但他在书画、诗文、戏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他的水墨花鸟画气势奔放,水墨淋漓,虚实相生,格调刚健而风韵妩媚,成就极高。

徐渭将自己满腔的悲愤与有志不能伸的情感注入笔端,创造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佳作,他的传世名作有《墨葡萄》、《山水人物花鸟册》以及《墨花》九段卷等。他的这些作品都成为了今天的国宝,深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徐渭独树一帜的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八大、扬州八怪都受其影响,郑板桥更是自称“青藤门下一走狗”。吴昌硕评价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齐白石1920年题《老萍诗草》时写道:

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展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初到北京的一两年里,齐白石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自己的艺术探索中,但同时他也开始在朋友的介绍下,与艺术界的一些名流交往。在这段时间齐白石先后结识了林琴南、贺履之、梅兰芳、徐悲鸿等人。其中,他与京剧大师梅兰芳交往的故事广为流传。

在民国以前,艺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那时不允许女子登台演出,唱戏的都是男人。当时的传统文人与艺人之间也很少交往,有些文人与漂亮的男旦往来,基本上也是一种玩狎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京剧走向鼎盛。艺人们开始自觉地追求人格的完善和转变,注重文化修养,他们需要像那时的文人一样具备能写能画的最基本素质。文人和艺人们也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除了诗酒堂会雅集之外,更多的是艺术上的合作。

梅兰芳,1915年开始学画,拜师名画家王梦白。以后,又通过齐如山结识了陈师曾、金城、姚华、陈半丁等大画家。齐如山就是电影《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的原型,但实际事情上又有很大差距。

1920年9月,齐如山又介绍梅兰芳与齐白石见面。

这天,梅兰芳邀请齐白石到前门外北芦草园的梅宅做客。两人一见如故,齐白石说:“听说梅先生近来习画很用功,今天看了您画的佛像,确是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梅兰芳说:“我是笨人,虽说有许多好老师,可还是画不好。我喜欢您的画,我想学习您用笔的方法。”说着,他亲自为齐白石磨墨展纸。

在梅兰芳的书斋“缀玉轩”里,齐白石精心地画了许多草虫,他还把作画的心得讲给梅兰芳听。梅兰芳则演唱了一段自己的代表曲目《贵妃醉酒》作为答谢。两个人各自被对方的艺术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从这以后成为了忘年之交。这一年,齐白石58岁,梅兰芳26岁。只是此时的梅老板大名鼎鼎,如日中天,这一年他拍摄了电影《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而齐白石则是初来乍到,还在为生计奔波。

那时,梅宅养了许多花木,单是牵牛花就有一百多种,有的花开大如碗口,齐白石看了觉得很新鲜。后来,牵牛花成了白石老人常画的题材,说来就是从梅府看到这些花后才开始画的。

两人初次见面后不久,有一天,齐白石到一个大官家去应酬,满座都是阔人,齐白石穿着朴素,在锦罗绸缎的人群中显得很是另类。他认识的人又少,所以没人搭理他。齐白石很尴尬,自觉没趣,后悔不该来。正在进退两难之际,梅兰芳在众人的簇拥下进来了,他一看见齐白石,赶紧上前,恭恭敬敬地鞠躬施礼,问长问短。梅兰芳的举动让在座的人大为惊讶:这老头儿是谁呀,能让梅兰芳如此恭敬?梅兰芳向众人介绍说:“这是我的老师名画家齐白石。”这样,才开始有人上前寒暄,齐白石的面子算是圆了回来。事后,齐白石特意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画上题道:“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没想到齐先生为此还专门给自己画了画,他收到画后,也马上回赠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诗是这样写的:“师传画艺情谊深,学生怎能忘师恩。世态炎凉虽如此,吾敬我师是本分。”通过此事可见君子之交是多么的意味深长。

1924年,梅兰芳举行仪式正式拜齐白石为师,学习绘画。现在,我们在拍卖会上,偶尔也能看到梅兰芳先生的画作,画得相当不错,不逊于专业画家。

1922年,齐白石60岁。

陈师曾不仅极力主张齐白石变法,而且还多次提携齐白石。他对名画家胡佩衡说:“齐白石思想新奇,他的画不是一般人能画出来的,我们应该帮帮这位乡下老农,为他的画做宣传。”

这年春天,陈师曾和金城要去日本举办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临行前陈师曾找到齐白石,他让齐白石准备几张画,由他带到日本,参加在东京举办的这次展会。自从定居北京后,齐白石的画就一直卖得不好,有这样的机会,他当然愿意。齐白石精心准备了一些画,交给陈师曾。

4月底,陈师曾从日本回来,他带去的齐白石的画统统都卖掉了,而且卖得很贵,花鸟画每幅卖到一百元银币。

   上一页   1   2   3   4   5   6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