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从木匠到巨匠:解读不平凡的齐白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18 14:18:04 | 文章来源: 中国台湾网

前面我们说过,齐白石出生时,爷爷给他起的名字叫齐纯芝,小名阿芝,他27岁之前,大家一直都这样称呼他,后来他成功了,出了大名,大家只记住了“齐白石”这个名字,那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也是胡沁园、陈少蕃两位老师给起的。

拜师之后,阿芝就在胡沁园家住下,两位老师一商量给他取了名字,叫齐璜,又取了一个号,叫濒生。因为画画,还要有个题画用的别号,两位老师一商量,就叫“白石山人”吧。为什么叫白石山人呢?因为离阿芝家不远的地方有个驿站叫白石铺,老师就借用了这个地名给他取了这个别号。后来时间长了,人们常把“山人”二字省略,只叫他齐白石,叫来叫去,他自己也就用这个名字了,这也就是齐白石名字的来历。两位老师没想到,他们给起的这个名字日后会享誉世界。

齐白石从事专业创作以后,为了作画和刻印题款,给自己取了很多别号。这些别号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说自己是木匠出身的,如“木人”、“老木”、“木居士”等。一类是怀念家乡故居的,如“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等。还有一类是说自己像浮萍一样过着寄旅生活的,如“寄萍”、“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等。再有一类就是说自己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意思,如“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等。另外,大家知道的比较有名的还有“三百石印富翁”,这是指他收藏了许多石章;“江南布衣”是表示他没有功名。“齐大”有两层含义:一是采用“齐大非偶”这句成语;二是说齐白石有兄弟、姐妹九人,他排行老大的意思。齐白石的别号实在太多,有些他自己也不常用,所以很少被大家知道。

拜师之后,齐白石开始跟陈少蕃读《唐诗三百首》,因为有小时候读《千家诗》的底子,所以他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诗文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老师十分吃惊,一再夸奖他的天分非同一般。接着,齐白石又读了《孟子》、唐宋八家古文、《聊斋志异》等。

齐白石一边读书,一边跟胡沁园学画工笔花鸟画。胡沁园向他传授了许多作画的理论,还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名人字画拿出来,让齐白石仔细临摹,同时,又介绍齐白石向湘潭名画家谭荔生学习画山水。

由于得到两位老师的倾力提携,齐白石很快就进入了文人雅士的社交圈子。在一次诗会上,齐白石生平第一次作诗,便说出了“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馀甘”的佳句,博得了众人的夸奖。

读书学画,让齐白石眼界渐宽,画艺渐长。此时的齐白石在绘画上已经开始有了名气,他便收拾起斧锯钻凿,拿起画笔,改行做起了职业画匠。

齐白石70岁时做过一首《往事示儿辈》诗:“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诗后注解说:“余少苦贫,廿七岁始得胡沁园、陈少蕃二师。王仲言社弟,友兼师也。朝为工,夜则以松火读书。”齐白石还曾说:“没有读书的环境,偏有读书的嗜好,穷人读书真不容易!”看看白石老人求学的经历,再听听白石老人的这番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转眼,齐白石到了30岁。这几年,齐白石走南闯北,在方圆百里内为乡亲们画像画花样,家里靠着他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一天,祖母笑着对他说:“阿芝,你倒没有辜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齐白石明白祖母的意思,体会到穷人能够吃上饱饭真是不易。他画了几幅画挂在屋里,又题写了“甑屋”两个大字,这两个字的意思是说:可以吃得饱啦!

多年以后,齐白石61岁住在北京时也布置了一间书房,也同样取名为“甑屋”。他在匾额上这样题道:

余童子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俗云:三日风,四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及二十馀岁时,尝得作画钱买柴米,祖母笑曰:“那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忽忽余年今六十一矣,作客京华,卖画自给,常悬画于屋四壁,因名其屋曰“甑屋”,依然煮画以活馀年。痛祖母不能呼吾儿同餐矣!癸亥正月,白石。

回首往事,情真意切。齐白石还刻过“甑屋”、“煮画庖”、“煮画山庖”等印章,这都是回忆早年贫困生活的。

我认识一对青年夫妻,老公是位自由画家,妻子是中学教师。为了丈夫的事业,妻子辞去公职,陪着夫君一起闯荡京城。刚来时,两人挤地下室,饥一顿饱一顿,生活非常艰辛。这两年艺术市场火爆,丈夫靠卖画有了些收入,生活有了改观,现在在东五环附近买了房子。说起这些年“北漂”生活,小两口感慨颇多,妻子动情地说:“新买的房子都是靠我家先生一笔笔画出来的,几个月画个窗户,再几个月画个门……唉,真不容易!”她说的这番话与白石老人的“画在锅里煮”的意思大致相同,都是在说靠画画解决了温饱问题。

1894年,齐白石32岁。

自从拜师住在胡沁园家后,齐白石认识的人逐渐多了。这年春天,住在长塘的黎松安请齐白石到家里为他父亲画遗像,齐白石就在黎家住了下来。恰好,胡沁园的外甥王仲言也在黎家做家庭教师,这样,许多好友便常到黎家相聚。大家聚在一起谈诗论文,说字画评篆刻,兴致盎然。

到了夏天,经过大家讨论,决定正式成立一个诗社,因为社址选在了五龙山的大杰寺内,诗社被命名为“龙山诗社”。诗社成员除齐白石外,还有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人称“龙山七子”。齐白石在七人中年龄最大,被推举为社长,他推辞不掉,也就答应了。齐白石特意画了《龙山七子图》纪念此事,也就是我们这一章开始时提到的那一幅画。后来,齐白石还刻了一方“龙山社长”的印章来纪念这次经历。

齐白石的这幅《龙山七子图》可以称得上是齐白石早期诗画结合的典范之作。作品179cm×96cm,在题识上记载着是“龙山七子”之一的罗醒吾拿的纸,让齐白石画的。在齐白石作品中“龙山七友”题材仅此一件,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1896年,齐白石34岁。

齐白石最初写字学的是馆阁体,自从到韶塘胡沁园家读书以后,便跟着两位老师学习何绍基体。在他交往的诗友中有几位能写钟鼎篆隶,会刻印章,齐白石便向他们请教,也想把篆刻学好。

到篆刻,齐白石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是两年前的一天,他被人请去画像,遇到了一位从长沙来的篆刻家,齐白石就拿了一方寿山石请他给刻名章。过了几天,齐白石来问刻好了没有。那位篆刻家把石头递给齐白石说:“磨磨平,再拿来刻!”齐白石只好把这块原本很光滑的石头又磨了一遍,然后再拿来。篆刻家看也没看,就放在了一边。又过了几天,齐白石再去问,篆刻家还是傲慢地说:“没磨平,拿回去再磨磨!”看样子,他好像看不起这块寿山石,甚至连齐白石这个人也不在他眼里。齐白石心想:“为了一方印章,何必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自找没趣呢?”一气之下,他拿来修脚刀,自己把这块石头刻了。没想到,齐白石自己刻的这枚印章居然受到了旁人的表扬,有人认为他刻的比篆刻家刻的还要雅许多。

这就是齐白石的第一次制印。现在许多美术史学家都认为齐白石的篆刻始于32岁,依据就是白石老人多年后自己讲述的这段往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