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有这种以下被猜测的“难言之隐”:入选的作品前提之一是有利于那些被事前评估认为可被送到拍场实现好价格找到好买主,然后抽取一定的佣金,这就是所谓的资本良性循环吗?别太天真了,这样讲故事,没人愿意听的。
等等,综上所述,近些年当代艺术以各种名目和噱头的展览不计其数,而人们对于展览总有一种期待,希望展览是向上的展览,而不是给人没有任何想象力——而改造历史除了场面像派对那样壮观之外,这个展览收起了它探索的功能,屏蔽了一个展览理应存在的张力,而完全陷入了展览的失衡状态。这种现象是值得警惕的。
一种资本话语权造就了个人野心的神话,而这样奢华的神话对于当下当代艺术出现一系列问题是完全没有批判性可言,而更多层面的是炫耀性的肯定,这便是这个展览留给人们深层的一种我称之为“视觉暴力”,它用垄断性的资源取代了一个个本还可以个性与自由化表达的艺术,却造成了时代视觉的集体模版,而不是不断探索与创造当代艺术的边界价值。
需要质疑的是,这种10年来被表面承认的价值诉求,是不是可以不变而转化为艺术价值的常态,还是应该引导更大的变化,或者这种价值已经被消极,而不是延展到现在的艺术价值,这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而不是自我内部鼓吹的甜蜜的市场情怀——并此作为一个展览的全部导向,这显然是违背一个大型展览的功能和当代艺术互动性的外延诉求。而更为重要的是,大概没有人终究会愿意为失去精神诉求的展览买单。
如果说将10年前创造的价值和当下的价值混淆在一起,我觉得这是这个展览带来最为致命的策展观念——它几乎屏蔽了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探索的价值与方向。这种滞后型的展览观念,并不是大型展览所应该主体承载的,它形成不了大型展览对艺术资源价值动态的挖掘和补充,更无法通过这样一种非常有效的渠道释放出艺术资源的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只是勾勒出一条市场上位的艺术史,而没有着重探讨当代艺术精神蜕变与流失的深层原因,甚至抹去了对当代艺术价值的重新讨论与新价值的方向,更不能带动社会资源回应艺术界面临的问题,那么这个展览是没有使命的,也是对未来不负责的,要上升到艺术史的学术高度是非常滑稽的。
这种类型的展览既做不到启蒙意义,也起不到革新性的推动作用,只不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艺术界彻底的功利至上和在艺术价值判断上的超级悖论,以及江湖和利益链导致了结构的畸形。
众所周知,当代艺术的意义在于不断的批判和颠覆既定的认识而不断生成它的价值。从来没有还标榜书写艺术史的艺术展览上如此服务于市场的需求,而不是辨别不出艺术家个体独立的价值,无法回应艺术界更新出现的问题,无法指向艺术未来的方向,以及在中国新文化新一轮变革中在艺术方向无法得到新突破的思维,这是这个展览的原罪。
再综合的反问几句:难道市场是当代艺术的属性和必然的气质?难道当代艺术的自由与个性化表达,都需要建立在市场的全面肯定?难道当代艺术的成功是为了证明市场的先进性?难道艺术家独立的批判精神要去迎合做成社会上层意志的某些印记——证明合法性?这样的合法性对于曾经是先锋性质的当代艺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展览要回避显而易见也本不该回避的问题?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了,这个展览像华丽的绸缎上落满了张爱玲所说的虱子,也突然想起前些年艾未未做的将1001个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送到童话的故乡——卡塞尔,却没有人强调展览本身花费了比现在吕澎更多的钱。
艺术世界永远都是钱和不是钱的问题,但是一旦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到了非强调钱的问题不可的时候了,可能真的也是到了该计较的时刻了!
再提一句,一场温和的且以观赏型和炫耀型为功能的当代艺术展览,在观念和策划理念上是非常浅薄的,即便贴上“历史”的金粉,也如同东施效颦似的非得做成让人消费的商业美女,这是令人十分造作的。
一个展览已死的年代,可是展览要无限量的做下去,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现实与超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