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设计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稿] 设计教育的国际国内现状与问题专题讲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2-02 13:24:3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所  以出了钱了就觉得这个奖是好的,德国的市场运作能力确实是很让人佩服的,他们把市场经济带到设计领域来运作。大家觉得这些奖权威,因为那个章程是英文的跟我们的繁体与简体不一样,那些评委的体型、肤色、眼睛、头发,就连讲话都跟我们不一样,所以我们崇拜的要死。这种现象在台湾好一点,不是特别崇拜,在大陆糟糕的要命,北京搞设计活动、深圳搞设计活动、上海搞设计活动,大家发现没有,他们不管大小会议都要拉几个老外过来然后做为活动宣传的招牌。我现在对在座的各位说的直白一点来提高我们的思想高度,因为在大陆不好意思说,说了一怕得罪人;二怕伤害到了那些学者脆弱的心。我关注这些国外的设计大奖是从国内的设计人生对于设计奖的崇拜开始,中国人一直以来很崇拜外国人,不过美国人也一样,所以他们觉得白人不好玩了于是就选了奥巴马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不一样。于是外国人就抓住大陆人的特点,看到大陆这几年设计领域不断发展,就开始在大陆推广设计奖。在台湾与大陆有一个区别,台湾是国外的或者本土的甚至大陆的奖都会参与,而且都有获奖,比例也比较均衡,因为你们相对比较成熟。我们观察大陆会发现,除了对国外的奖崇拜之外,尤其是对德国的IF与红点情有独钟。为什么会这样,我记得曾经有台湾的设计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了解一下就明白了这个原因跟中国设计学科的建设体系有关系。你们确实比较先进,基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念,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定好自己的位置培养符合这个位置的学生。但是大陆呢?现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不知道该怎么定现实的位置,所以用来用去还是几十年前的德国包豪斯体系。包豪斯体系成熟吗?不成熟的,他是在德国当时的特定工业背景环境下形成的,包豪斯不是第一个搞设计的人。知道谁是德国最早搞设计得人吗?是希特勒,他创立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并亲自设计了一款汽车,那款汽车就是甲壳虫。不过当时由于历史原因没有生产,现在生产出来了,在德国被定义为家庭主妇买菜溜狗的车,今天到中国来就是高挡的溜二奶车。

  工业设计理论在德国被提出,但是不是在德国被应用的最好,而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不过这些国家各有特长。比如美国设计的安全实用与环保考虑的很好,日本的基础数据分析做的非常好,韩国的视觉表现很拿手。而你们是根据台湾产业与技术特点,结合了上述的理念来形成符合台湾工业现实状况的学科人才培养,所以你们一些高校自己的师资力量不够的时候就和企业联合,引一些企业的人员进来授课。但各位知道中国大陆培养了这么多年什么最拿手?就犀牛软件与3DMAX用的还可以,并且培养了大批具有山寨创意想法的设计师,这让中国制造业无法接受。解释一下什么叫山寨创意想法,这个是大陆的名词,台湾是没有的。山寨起源于深圳的手机,只要你想的到的功能不管合理不合理都加到手机上去,有些音响效果比我们今天会场的音响分贝还要高,所以大家就叫它山寨,台湾就有一家专业为山寨机提供芯片的厂家,他就是是大陆山寨机的源头哦!

  那么同样的,创意一定要有依据,企业是很严谨的,开发产品需要立项需要考虑成本与开发费用以及销售费用,并且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大陆的制造技术环境能不能低成本的制造出来;二是这个创意能不能符合大陆的大众消费群体。大陆的消费群体与制造技术基础跟台湾是有区别的,将先生到台湾来之后就开始发展经济,而且你们跟德国很相似,有着很明确的定位,德国是重工业非常发达,你们是电子技术非常发达。而大陆是1978年才开始真正发展,邓先生提出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意识才开始有了转变。我们受了几千年的道家与儒家文化影响,这些我们后面会有专题讲宗教文化,因此我们被封闭成了温室的花朵。改革一开放,麻烦了,没有思想分辨能力,几千年的文化压抑形成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一味的觉得吃牛排吃肯德鸡长大的就是比较的厉害。结果大陆就发展的乱七八糟,现在整个大陆都是问题,学术有问题、企业有问题、经济有问题、法制有问题,连道德都有严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把改革开放三十年赚来的钱重新去塑造我们的道德责任意识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于是大陆就进入了理论民主的无规则区,法制、制度、教学、制造统统拿来主义,结果由于拿的过快的原因把自己一些优秀的本质都拿没了。对老外崇拜的不得了,我个人是比较讨厌这种事情的,不过很能理解这种现象的产生,因为我们都是别人那里那来的,或者说是偷来的,所以对对方就特别崇拜。大陆工业设计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尤其是体现在设计学术中,这个问题后面再讲,现在继续将比赛的问题。大陆设计领域所崇拜的德国IF与红点真的是代表国际化水平吗?获奖产品含金量高吗?为了更直观的理解这个问题,下面我将个事情。由于我关注这些国外的设计比赛,有一次我在大陆市场做产品考察,因为每年都会安排两个月对制造业与市场进行考察、学习、理解。那次在深圳考察,看到两个德国品牌在大陆市场上的产品,并且那两个产品的创新点都作为典型创新设计点在市场上宣传,我看了后当时也没有太在意,觉得德国的产品确实做的很严谨。结果过了段时间,一次无意上了一个中国大陆的设计商业性网站,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设计在线,发现里面说一所非常知名的高校获得了德国的这个设计奖,让我非常惊讶的是那个创意构思竟然就是德国那家公司已经生产出来买的产品。而德国那家公司我比较了解,他们的设计都是在德国完成的。大家明白没有,说明了什么问题?一个德国这么有名的设计奖那些评委有多糟糕,连大陆那所高校的学生抄了他们德国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还不知道,竟然还可以获奖。我非常不能理解,后来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想明白了为什么,原因就是这两个奖的运作总裁与主席由于在全世界范围为了商业目的而运作这个比赛,社会活动太多导致其在德国的时间太少了,所以对于德国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因此很不小心就评出了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奖。

  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他们是在为了推动设计而做慈善,还是借着设计来进行商业活动。他们报名先收报名费用,然后接着一大堆的费用就来了。为了更好的在所推行的国家设计领域获得认可,于是就把那个国家相对有点小名气可以拉拢的学者拉拢进来,从而在所推行的国家设计领域获得认可。在大陆是这样操作,在台湾也是,在我所到过的国家都是一个套路的操作模式。要是得奖了怎么办?那你自己就要又出钱又出力的跑到德国去,花一大笔钱之后让你的设计产品在德国留下一到痕迹,然后带回来一个可怜的奖杯证书,这个奖杯要是做的不规范机场安检都会很麻烦。那么那几个总裁或者主席做什么呢?他们就被各个国家邀请过去玩玩,到中国大陆来我们那些学者就把他们当成上帝,赶紧配翻译住星级酒店。玩的时间差不多了就回德国去收钱去,然后选择几个比较代表性的设计让其获奖,接着就是继续收钱。他们很爱国的,只自己收钱不能为国家创造财富是不行的,也要为拉动国家的GDP做贡献。于是就把这些获奖者拉到德国去,去了要不要消费,当然要消费,所以你就在国内赶紧把RMB或者TB换成德国马克,跑到那里发现还有言语障碍。于是为了对得起你所花的钱怎么办呢?那就克服障碍,用国际英语对话几句,跟他们和影一下,握个手就回来。这种精神与勇气我很佩服也很感动。

  因为平时名人接触的少了点,不过工业设计领域也确实没有什么名人可以出,于是我也赶紧回头搞战略研究。纯艺术领域还有几个国际艺术家,或者机械领域也有一些科学家,就是这个杂交学科没有人认可。各位了解中国大陆国情就会发现,工业设计或者艺术设计在国内这么多院士中连终评提名都进不去。所以在大陆就是那几个稍微在这个领域有点点影响的,就相互吹捧,今天我搞个活动请你,明天你搞个活动请我,社会不认可我们没关系,我们自己相互吹捧也能得到设计领域认可。因为在大陆这个学科体系不健全,标准还没有,大陆设计元老现在也基本不出来讲话了,所以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由于缺乏高度,培养学生没有按照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培养,最后就是学生毕业出来社会不认可。

  有一句话很经典,叫做高度决定深度,我用这句话来做一个阐述做为我们大家彼此的共勉。台湾今天的设计教育应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我在这里说大陆设计教育的问题是为了让我们大家以后在其他领域一样不要犯这样的错误。各位学习过经济学的都知道国家宏观调控是国家总体的一种平衡把握,中国高校扩招是在1999年,那时候扩招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在中国一直是强调精英教育理念,所以这种理念就养成了学者的坏毛病,总是很清高,这点跟西方的学者确实存在着区别。精英就一定是少数的,因为是以舍去数量来保证质量,但是扩招呢?高校扩招不是不好,如果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提高中国人才队伍是一种非常伟大的举动。那么这样的扩招是需要有足够的高校基础资源为保障,特别是我们的师资质量,如果没有优质的师资就很难培养出优质的学生。我为什么可以对各位讲这么多,因为我在中国大陆接受了很好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教育。有次我跟一从事设计教育的友人开玩笑谈其说,你还没有接触过院士吧,我天天在院士圈里。这就是说你接受了哪个层次师资的栽培就决定你的尺度,但是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弥补的。那么在高校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宏观调控进行了高校扩招,于是高校一扩招后发现学校小了,教师不够了,学生多了。怎么办?那就扩建,那就招教师,因此中国大陆高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就出现了,高校不断引进人才来弥补师资不足现象。设计教育在这个大浪潮中也放开了手脚,不断扩招,结果就出现了高考分数不理想但是又想上比较好的学校的学生怎么办,社会上就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去学艺术或者设计。

  继续思考,宏观调控是总体宏观的平衡,不是微观的配置。比如国家宏观调控扩招是100名学生,拉动GDP增加就业岗位80个,其中存在着适度的竞争以促进发展。但是这个80个就业岗位是由国情决定的,鼓励发展制造业,那么企业数量增加,企业就需要与制造相关的各类人才,如设计、制造、管理、财务、计算机、销售等等。但是不会去具体制定每所学校每个专业只能招多少人,就是定了,在中国大陆的大环境下也是没有办法很好执行,各大学校总能找到很好的理由来扩大招生。特别是一些非国家重点的院校,国家更难控制其专业招生人数,这个时候需要高校自己把握好,因为做教育是需要负责任的做。高校大力扩大建设,大力建设导致资金流缺口,于是就开始想办法,向政府要钱,政府给的不够那就扩招。所以就出现了中国教育的现状,什么专业好就上什么专业,财务好就业各大高校就上财务,企业管理缺少的就上企业管理,计算机缺少的就上计算机,艺术设计缺少的就上艺术设计,结果出现了重叠现象。忽略了社会职业培训教育这个大军队,由于各个院校盲目的上学科,整个学科定位与社会需求把握不准,出现了什么状况?看大陆,三个月培训出来的也是说做平面设计的,四年出来的也是说平面设计的,而且好象确实没有什么区别,你会软件我也会,你有思想我也有,因为是人本来就有想法。

  接下来我以讲故事的方式调节一下大家继续讲,制造业的快速崛起,此时需要大量的设计师来保证制造的顺利进行。结果几年后企业听到有个名词叫工业设计的出来了,听说可以将产品设计的更漂亮。于是就开始接触,结果一接触发现坏了,原来是只搞设计不懂制造的,更可悲的是连制造企业制造所必须的工程软件也不会用,很多时候竟然还拿着笔在纸上画。企业工程师很困惑,我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我们以前最原始的设计就是用笔和纸来做的,现在我们都不用了,这些后现代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怎么还用这老一套呢?原来他们不是在画机械制图,是在做手绘。老总不解,这是为何呢?我需要的是我的产品能设计出来,能制造出来。于是工业设计师就开始解释说这个叫手绘,是为了快速的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老总似乎明白,于是工业设计师画了几张后就开始了建模工作,建好了模型开始了渲染工作,渲染完成汇报老总,老总一看效果不错,于是就召集工程师来开会讨论。工程师一看,对工业设计师提出了系列问题,请问这个怎么样实现?请问这个怎么样加工?请问这个怎么样来配合?请问你怎么可以连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都改了呢?哦老总,您看这样的设计,简直就是完全不懂嘛。老总越听越有道理,原来设计工业设计师设计的东西跟我的实际有着这么大的差距啊。于是老总想,听说国外这个工业设计用的很好,为什么我们就用不好呢?左思右想,再找来工程师探讨,工程师说这个工业设计不行,好看但是不现实。老总说,我们能不能创新呢?能不能在技术上突破呢?工程师回答,要突破是有可能的,但是至少要靠谱,要符合国家标准,并且也要符合我们企业的实际制造与技术实力。经过多次探讨,终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由工程师提供设计标准、设计限制、设计要求,然后工业设计师在这个要求内进行美化设计。于是工业设计师就在创意与现实限制中遨游,因为没有标准,于是工业设计师的设计就在反复的指责与修改中痛苦的生存着。有人很形象的给设计师打了个比方,叫做带着镣铐在跳舞。大家明白了吗?是很痛苦的,如果你不能明白这些设计师有多痛苦,那么请各位晚上回家带一副镣铐上去跳舞就知道是什么感受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就是工业设计教育的悲哀啊,培养了一些严重与制造业脱节的人才。大家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中国大陆的工业设计师是谁培养的?不是高校培养出来的,而是企业培养出来的。企业接受工业设计也不是高校教育的结果,而是很多大型企业的老总经常到国外转,结果不小心就听到了这个工业设计,于是回来就开始在公司里招兵买马搞工业设计。因为企业大,它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设计标准、开发流程,于是工业设计人员在被招进去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就慢慢的在制度下进行转变。但是在中国大陆像联想、海尔、TCL这样的大型企业有几家?有多少企业可以承担培养工业设计师的能力?我们全中国包括台湾在内,制造业还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差。资金、人员、管理、制度、战略等等这些都是不完善的,这个时候企业最实在的普遍战略就是跟进。这个跟进不是中小企业,海尔、TCL一样的是这样做,看看它们的空调设计是不是抄韩国?中小型企业最现实的就是如何减低成本的跟进,企业最需要的是如何把他们的产品设计成功生产出来的工程师,现在全中国包括台湾在内的工程师数量还是严重不足。很多产品的基本功技术结构设计都存在问题,很多企业连基本的结构工程师都不需要,直接拿着产品到模具产家让设计模具的改改就可以生产出来了,这个风险最小、成本最底而且见效最快,通俗的说就是仿制是制造原始资本积累的速效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陈根个人简介
· [专稿] 别拿金融危机找设计创新说事
· [专稿] 工业设计到底是什么?该如何发展?
· [专稿]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问题根源与对策
· [专稿]对画空间:画中有话 开幕现场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