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稿] 王华祥对话艾未未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1-20 13:42:0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勇者过来树都会呼呼作响——艾未未VS王华祥

  Even trees will quake in face of brave ones

 

  应该把艾未未的心脏挖出来,因为他是当代艺术中的比干

  该把艾未未的眼睛挖出来,因为他是看破皇帝新装的人

  该把他的舌头割掉,因为他如练子宁、铁铉、裘和般人等

  是中国前年软骨文化中的特例

  当代艺术需要艾未未

  艾未未不需要当代艺术

  ——张仅

 
 
 
  一屋子的毒蘑菇


  艾:啊,一屋子的毒蘑菇(进屋看见屌雕塑)我一般不看展览,也不参加开幕式,但是我对你做的事感兴趣所以就来了。我去过你的飞地,好像有好多年了。

  王:快十年了吧,我也是去年才回城,重回艺术圈的原因,是我觉得艺术界要变天了。而在此之前,我是极端厌恶这个行当的,有人说我的情绪主要源于我妒嫉比我成功的同行,操,你看看我几十年来的作品,莫说中国,全世界有谁值得我妒嫉?但是,苦恼是真的,愤怒是真的,蔑视也是真的,但是我从来不悲观。

  艾:这是你自我放逐自我寂寞的阶段,这是你脱离人群的一个阶段,有没有找不到“北”的感觉?

  王:这其实是一个表面上的休眠状态,看似没有方向。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内部的运动。这种状况其实不仅仅是这几年,我这样一种人的性格,似乎注定了这样的命运吧。但是,我要感谢上苍给我安排的这样一种命运,我因此而由艺术家变为一个思想者。

  艾:你是六几年出生的?

  王:62年属虎。

  艾:可能你们是最后一代有这种性格的,你们后面的人性格就不一样了。

  王:我们这一代人还是有使命感,责任感。

  艾:(这一代人)有一种所谓的理想主义、所谓的认定的一种“古典”的美。我说的“古典”的美是和道德伦理相关的。因为毕竟是在另外一种巨大的政治理想中,我们不管它是什么类型的政治理想,毕竟是在里面。另外就是像山区走向平原,像从海中上岸,这是两个不同的形态变化,这也是(这一代人)一种不可抹去的特征。还是想通过自己的言说找到一个逻辑,一个可信的东西。

  王:我现在做杂志、网站,画画、做雕塑、办学等,有人就问我为了什么啊,累不累?我说,我不累,因为我不守东西。我不守名也不守利,钱是身外之物,我需要钱的原因是因为我要做事情;我要出名的原因也是因为我要做事情。就像那天我看到了一个关于你的采访,是你关于名人的看法,我觉得你说的很“狠”。在名人群里面都可以不“尿”,还“尿”一般人对你的看法?这些年我们几乎没有正式的碰面,但是想来中国还有你这样的人,也真是一种鼓舞了。很多人都劝我说和体制对抗没有意义,我说,要是说生存能力的话我们这些人都已经证明过了,而我看重的东西不是这些“玩意儿”,中国人就是缺少一些有脊梁的人。我说,我就是要用我这些行为来做一个示范。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始终认为这个种族中应该有一些人是有独立思维的,有独立精神的。



  中国人太会见风使舵

  艾:我看你的东西其实挺吃惊的,因为我也听说过你一些事,虽然听得不多,但是我知道你是完全在用自己的方法在做事。最近我听到了你在学校的那点遭遇后才逐渐理解你所做的和当时学院的矛盾。虽然并不十分清楚但我能想象任何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做事是不容易的。我们中国人是很聪明,但是中国人太会见风使舵,审时度势了。通过自己做一个事情,来证实还有另外的可能和另外的方式,这种人太少了,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其实你可以想一想,这么多人都往一个方向涌,这个方向可能好吗?这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从骨子里就觉得这件事是不可以的。这么多年来,我今天看到你,觉得,你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一个真正彻底的革命者不是去改造他人,而是把自己的话说清楚,把周围的事情说清楚。像你这样又写又画又编等等,一个人能做的就这些事,这个时候影响不影响社会和他人其实是没关系的,如果这个事是清楚的,他自然会发生他的作用,因为这个单元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是完善的,就是值得我们相信的。其他流行的、所谓被看重的东西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的。

  王:你曾经说过的,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当代艺术的明星体现了一种最烂的价值观。我为《欲望中国》这个展览写了一篇文字,名叫《王的词典——精神的海拔》,意思和你差不多想将来做一本书,对很多概念进行重新的解读。

  艾:这个很重要,基本概念的改变是这个世界变化的非常重要的一课。如果没有人在这些基本概念上去做改变的话,再大的理想都是没有用的,这真是逐字逐句的事。

  王:其实我们改变一个概念历史就会有一些变化。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三影堂:艾未未个展纽约1983-1993
· [专稿]艾未未:纽约1983-1993
· [专稿] 中国当代艺术奖2008作品展
· [专稿] 半梦状态:罗根收藏品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 [专稿] 英国国际当代美术双年展开幕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