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抽取的命运相连
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克里斯蒂安-波尔斯坦基作品《运气》
克里斯蒂安-波尔斯坦基(Christian Boltanski)是法国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1944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乌克兰血统的基督教犹太人家庭,没有受过任何正统的美术教育,一直在法国进行着他的艺术创作。
一直以来,克里斯蒂安一直大量地使用照片,衣服等日常生活物品针对人类的记忆元素进行挪用与再创作,并常常加入带有“随机抽取”性质的机械进行的动态实验。他的作品里“挪用”的“现成品”的照片等带有生活气息的物品经常拥有庞杂的数量,并包含非常大量的信息,加上“随机”的不可测因素加入,他的作品因此经常带有令人敬畏的“宿命感”。
克里斯蒂安-波尔斯坦基代表法国参加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他在法国国家馆内设置了装置作品《运气》(Chance)。该装置使用了大量的金属脚手架,充满了法国国家馆的内部空间。
600张婴儿照片链接在一起,在金属脚手架内如同传送带一般地快速传动。机器随机停顿,此时摄像头将停在它前方的婴儿照片拍摄,并在电视屏幕上展示出来。
大量使用婴儿的照片使观众明白艺术家所设置的是人类的出生,加上“运气”的成分,让观众感知自己生命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数目惊人照片,展示了选择的可能,增加了这一不确定性,而非常快速的传动在观众的视觉体验总增加作品“不可知”,“不可抵御”的“宿命“感。
而每个婴儿纯真的存在,不一样的面孔,不同的喜怒哀乐表情,让观众询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宿命”?是否可控?是积极还是消极?是快乐还是痛苦?
装置的左右空间里各有一个灯箱,一个以绿色显示地球上同一时间诞生的人数,另一个则用红色显示死亡的人数。这一装置设置了整个装置作品的语境,这个数字化却充满了“生死”的元素展示了命运的强大,将观众的个人意识压缩在茫茫人海中,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对于地球而言,“个人”是如同蝼蚁一般的存在。以此加强并将观众引导向其装置作品的内涵。
结合“生”与“死”来看待这个充满了脚手架的装置空间所代表的人类空间,艺术家将我们世界设置成一个建设中的工地,试图传达出人类社会建设的未完成感与动态,对环境的不确定,对未来不可知。
展厅的深处是一个带有视频投影的装置,前置一个带有按钮的展台。观众可以随意上前参与。视频显示9个不同的画面,画面来自不同正面照片的同一位置,素材取自50张婴儿与50张老人的照片,抽取方式类似老虎机的随机抽取。每当有观众按动展台上的按钮,画面就会立即开始定格数十秒,此时画面中会出现一个拼凑而成的面孔,但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中人的面孔都如同“科学怪人”般的不协调。
这依然是克里斯蒂安-波尔斯坦基式的“随机”。画面中是一个“人”的正面,让我们不可能不在意识中产生一个“真正的人”的映射,尽管他看上去很畸形。当我们按动按钮,这个画面中人就与我们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关系。这种“直接”非常的别扭,而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相应的结果就是“画面中人”的诞生。
虽然规则制定者决定了所有“人物”的诞生,但,按动按钮的“我”,才是这个“画面中人”的产生者,这一瞬间产生了一个不可撤销的关联,“我”决定了他的面貌,这个非常具有特色的面孔也立即影响了他的命运。
而老人与儿童之间的反差也就直接把问题指向了命运与成长,个人与他人,传承与死亡。
这依旧是一组有关人类命运的问题。人类的诞生如此的不可测,命运如此荒诞地被选择,未来的产生如此的随机,成长的结果与诞生的设定之间有无必然?一个人的死亡与他的诞生有无联系?或反之,一个人的诞生与他人的死亡有无关联?
虽然克里斯蒂安的创作一如既往地深邃与神秘,但也有一些瑕疵。复杂的装置设定互相之间显得有些脱节了。虽然仔细的理解中可以明白装置的内外两个部分其实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而他们之间的联系过于紧密,观众自然而然地将不同的部分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引发不必要的逻辑混乱,削弱了作品的表达,显得有些口齿不清,难以理解。庞大机器的运作带来夸张的效果,但对于观众的影响甚微。当然,这是一件观念性的作品,克里斯蒂安-波尔斯坦基的《运气》伴随则思考与疑问,其最终完成之处,在观众的脑海里。
克里斯蒂安-波尔斯坦基作品《运气》评论图表
图形偏右,这是一件含有较强观念性的作品,感受与体验相对于思考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
一:这是艺术家有关死亡与命运的独特思想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