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20世纪前期中国留日画家的油画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12 15:04:30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中国的留日画家身处多变之秋,他们的艺术活动与20世纪特殊的时局密切关联。他们在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美术的精髓,同时又从东方文化的参照中,思考中国艺术家应该寻找的自己艺术发展之路。

在中国现在的洋画界里,大体上有两股潮流,一股从日本进入,一股从法国进入。姑且称为日本派的前者,多数为东京美术学校毕业而且成绩斐然。……就我所知,作为东京美术学校毕业者,明治四十三年左右毕业的李岸——叔同,直隶人——最早。……接下来的一位是江新——字小鹣,苏州人,父亲为翰林院学士,具有艺术家血统,在上海最老的洋画家团体“天马会”中是中心人物。现今,除洋画外,还搞雕刻。天马会由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的教授组成,会员三十人,这十一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展览会。与江氏同期的留日学生中,有满洲人白鹤龄、山东人汪洋洋、现今已故的四川人方明远等,第一次革命时归国,毕业较晚。大正八九年以后,东京美校毕业的还有陈抱一、王道源、汪亚尘、严智开、许太谷——又敦谷、许幸之、胡根天等。……陈抱一和王道源一起共同经营上海艺术专科学校,走在洋画运动的最前沿。(泽村幸夫《中华洋画家之群——日法而潮流》,原载昭和6年3月15日东京《每日新闻》)

我们从一批留日的油画家陈抱一、倪贻德、关良、朱屺瞻、许幸之等归国后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中风格承传的印迹。1922年夏,留日画家关良、陈抱一、许敦谷、胡根天在归国返沪后不久,于上海宁波同乡会内举行了“艺术社绘画展”。艺术社是他们在东京时已组成的社团,此次展览是对他们留学生活的一种纪念。

直到现在,日本的四个有力的展览会,“帝展”、“院展”、“春阳”、“二科”,仍旧以“院展”占新艺术的力量。不多时,它的力量就传播到了我国了。我国起初有周勤豪、汪亚尘、刘海粟、陈抱一等许多人,到日本去受他们美术院的教育或影响,就首先感觉到后期印象派的绘画,和东方的精神,很相合宜。日本既有了这种空气,我们更不容不提倡这种艺术了。于是“后期印象派”的呼声,就在民国五六年间正当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大喊特喊起来,开天马会、晨光艺术研究会和刊行《美术杂志》,在《时事新报》学灯里附刊艺术,极力宣传。尤其是天马会美术展览会,予人以深刻而明了的印象。每一次展览会,都有许多像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的画,跳到观众的眼前。(金伟君《美展与艺术新运动》,1929年7月《妇女》第五十卷第七号)

20世纪前期留学日本的中国画家,为现代主义引进中国提供了一种文化参照。他们以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为主干,结合了表现主义的部分手法,借此找到了与东方艺术精神相适宜的艺术方向。

他们大都集中在1937年抗日战争前,进行他们的东瀛之旅,战争意外地影响和终止了他们的留学之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总体而言,留日画家不比留欧画家那样集中,也大多并不处于主流地位。他们的艺术风格由于在以后的文化历程中受到主题性创作的影响,基本受到了很大的变形,而形成了个体化的边缘态势。但是,这从另一个方面刺激了他们在民族化方向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