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调较活的印象派作风
在20世纪前期的洋画运动中,上海一地的画坛还是较接受属中间色彩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1929年4月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行,虽然展出的纯西画中有一些类似象征主义和人体画,但仍以受印象派影响者占多数。“原来在当时的许多洋画家,他们大都是受了印象派的影响,在画上爱涂鲜艳夺目的色彩,以表示外光的强烈。”(参《汪亚尘的艺术世界》)“民国十一二年以后……在一些程度较好的美术青年的眼光中,已渐次能够辨别某一种旧派某一种新派……他们会从大部分陈旧的通俗派洋画之中,找到一些笔调较活的印象派作风。”(陈抱一《洋画运动过程记略续》)
这些所谓“笔调较活的印象派作风”,在留日画家方面表现得更为集中和持久。“尽管中国青年去欧美留学的不比日本留学晚,但中国美术家对印象派的了解和接受,主要是通过日本美术教育这一环节展开的。‘印象派’这一词语,也间接地来自Impression school的日语翻译,真正在中国推广和实践印象派艺术的,是前赴后继的一批留日学生。”这里,留学日本的中国西洋画家,既体现了留学时期学院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学成归国以后结合本土文化需要的一种努力方向。
中国在“甲午海战”失利后,开始形成向日本学习的风气,许多人开始到日本留学,其中美术留学生占有很大比例。这些学生中早期最有名的为李叔同。李叔同1905年留学日本,次年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画,而这个学校的西画系主任正是1896年受聘任教的日本著名的外光派画家黑田清辉。李叔同在这里学到了十分地道的印象派作画方法,这可以从他现存作于1910年左右的一幅自画像中看出。
自李叔同等清末十同学之后,有大批的中国画家赴日本留学,他们大都集中在东京上野的东京美术学校和小石川地区的川端画学校等,其中特别是东京美术学校,他们的共同老师就是黑田清辉和稍后的藤岛武二和中村不折,这也是两位与印象派有关的画家。他们的学生包括江新(小鹣)、严志开、汪洋洋、雷毓湘、方明远、李廷英、许敦谷、汪亚尘、王道源、丁衍镛、关良、倪贻德、许幸之、胡根天、王悦之、阳太阳等,这些人自李叔同之后相继回国,通过他们的作品以及举办的展览使人们对印象派以及其他西方美术流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相比留学欧美的西画家而言,他们对于印象主义的实践和推行,表现得更为鲜明和富于变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印象主义艺术与东方文化在理解和趣味方面的精神契合。
|